学者畅谈WTO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1-11-26浏览次数:400

  WTO将给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中国教育将如何应对改革和发展?与WTO有关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中国入世之际,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的何晋秋教授、苏竣教授、柏杰博士,他们就WTO可能给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以及在过渡期应该采取的总体战略与对策,作了深入的分析。 
  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着大众化、高科技化、终身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发展,各个国家的教育和文化逐步趋向融合。外国的文化、资金、教学方法等,将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产业,并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目前,虽然教育产业在世界服务贸易当中的份额还比较小,但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加入WTO,使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产业等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WTO对教育服务业作了哪些规定? 
  1994年乌拉圭回合结束,缔结了有关服务贸易的总协定,教育服务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受到《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GATS)》若干条款的约束。 
  根据GATS的定义,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在服务消费国的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的流动。有关教育服务的承诺,与这4种服务提供方式息息相关。对于跨境交付,在教育方面,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和函授等方式实现。而境外消费,一般指某国学生到国外去求学或培训。在服务消费国的商业存在,是指在该国设立办学机构,或与该国的机构合作办学,以机构身份进驻该国。自然人的流动,是指外国教师到该国来任教,以个人身份参与教育服务。 
  此外,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受到GATS若干规则如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的约束。但GATS中,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并不是一般承诺,各国可以在减让表中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给予具体的承诺。跨境交付和市场准入具体承诺的灵活运用,使得外国可以在设立商业存在和不设立商业存在之间进行选择。外国的教育机构完全可以通过远程网络,来向中国的学生传授知识,提供服务,而不必在我国设立学校,也不一定派遣教师到中国来教学。因此设立商业存在机构,也许是多余的了。这种方式给教育服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难题。 
  各国对教育服务开放作了哪些承诺? 
  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10个主要教育服务提供国每年度的海外学生总数已超过120万人,学生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南亚以及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在WTO的有关协议中,一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教育服务开放作出了不同的承诺。发达国家教育产业、教育水平较高,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再加上这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下降,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过剩,因此,积极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同时,他们也希望其他国家开放,以便输出其教育产业,因此,较多的发达国家开放了教育市场。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的落后,以及要保护自己的民族教育服务业,对教育产业的开放持谨慎观望的态度,开放的国家数目很少。经济转型国家出于同样的考虑,也审慎对待教育业的开放,情况与发展中国家类似,只有几个国家对外开放其服务业。 
  已经承诺开放的国家,其市场开放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对影响教育服务贸易比较严重的商业存在形式,各国都采取了较多的限制措施。 
  教育服务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教育服务贸易在整个服务贸易的比重还比较小,与电信、金融和保险等服务领域相比,各国对教育服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各国现在都将谈判的焦点集中在电信、金融保险、旅游等产业领域,甚至还没有深入考虑教育的更大程度的开放问题。即使在中国和美国就加入WTO的双边协议中,也没有就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随着国际贸易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对教育支持方式的改革,以及对教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的认识的提高,教育服务业的开放问题,将会成为未来争论的焦点。   
  我国教育与国际发展趋势有哪些差距?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和教育产业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如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约占同龄人口总数的55%。在欧洲、日本乃至韩国,大学生要占到同龄人的35-50%,就连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14.1%。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较快,到2000年底,各类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达到1100万人,但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刚刚超过11%,离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距离仍然非常遥远。 
  ——人才流动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的作用日益增强。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报告估计,世界贸易中的大约三分之一是在各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不同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贸易也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一,这样的一种形势,势必要求人才流动的全球化。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在通过国际贸易提高国内经济水平的同时,也损失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在我国,随着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人才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教育内容、手段高科技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上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国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教育部已经正式批准45所全国重点高校为远程教育试点单位 
  ——教育终身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并造成产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就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人们如果不及时学习新的知识,就不可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因此,教育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终身教育的良好社会观念,同时也缺乏提供终身教育的教育服务体系,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政策措施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教育投资市场化。教育的投资主体,已经从原先的单一投资——政府投资——向多元投资和市场化转变,个人、民营资本逐渐流入教育领域,教育也因此从公共服务,转变成为一种产业,成为一个重要经济部门。投资的市场化,使举办教育,尤其是举办高等教育,成为一种经济行为和竞争行为,有利于提高国办大学、以至于整个教育的教学质量。 
  另外,我国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高等教育质量与国外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等等。 
  WTO将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加入WTO对我国教育产业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我国在教育上的对外开放程度、国内教育产业的竞争能力以及对此问题的认识等等。 
  根据市场准入的限制措施和各国对外开放的承诺,在许多方面,我们可以在WTO条款允许的范围内,根据我国所作出的承诺,分析造成的影响。从服务贸易方式来看,其他国家介入我国教育市场的主要方式有: 
  以商业存在方式介入国内教育产业,是影响的主要方式。国外可以与国内的大学联合办学,通过引进外国教育资源,并授予外国学位的形式进入;还可能与国内的其他机构合资办学,通过资本的形式介入。此外,随着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进入国内的市场,它们会以职业培训的形式进入中国的教育市场。我国已经承诺在高等教育上允许设立中外合作或合资的高等教育机构,并允许外国占有较大的比重。 
  以自然人身份来国内教学,在影响上远不如商业存在的影响大。因为他们以个人身份来华教学,对所在学校的教学会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不会对学校、同时也不会对教育产业造成很大影响。中国的承诺在此方面有所限制。 
  通过境外消费的方式影响教育服务业,基本上是难以控制的。这对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一是大量学生到外国求学,使国内教育产业造成损失。如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泉州地区有近5万人到国外求学,若每人以5万元计,就是25亿人民币。二是造成人才流失更加严重。外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吸引许多优秀学生到国外读研究生,毕业之后留在当地,使我国人才大量流失。 
  以非设立方式介入教育市场,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因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的网络大学和国内远程教育的实践,使教育很容易跨越国界。网络教学,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教学并不一定十全十美,学生缺少共同学习的空间,缺少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更体会不到相互竞争的氛围。此外,网络教学对个人自学的能力要求较高,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网络教学的质量现在还难以一概而论。 
  WTO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入学方面看,外国机构会利用WTO的条款到国内单独办学,或合作办学;同时,外国大学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外国求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就学难的问题,但也造成大量的人才外流;对国内大学也形成冲击,使国内缺少好的生源。第二,从培养方面看,对国内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师资建设、专业设置等提出新的挑战。第三,从就业方面看,加入WTO以后,大量跨国公司必然进入中国,人才流向会发生改变,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会偏向跨国公司,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 
  此外,从教育产业的供求来看,加入WTO,将会使供给的数量增加,而且新的供给具有较高的质量。从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面,教育产业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培养出具有全球化视野、具有国际交流、把握国际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全球化人才。最终就是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对教育的质量要求在提高。总的来说,供求在数量方面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在质量上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中国教育应战WTO:对策和建议 
  我们应该研讨如何从教育的角度,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教育对经济建设的贡献度,更好地应对WTO的挑战。 
  ——大力开展社区教育、鼓励地方设立大学。目前国内大学过分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学较少,大学的地区分布不合理。应当促使社区大学和地方大学成为当地教育、科技、经济、信息、文化、体育的中心,成为知识传播和知识扩散的中坚力量,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支持引进国外高质量大学与国内合作办学。但国外大学的引进,不能影响我国的教育主权,不能影响到中国的民族特色。即使在国外教育机构的教育下,也让受教育者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马来西亚大学通过与国外高质量大学合作,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在课程设置上,保留了马来历史、马来语言作为必修课,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国在引进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同时,也要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语言等作为必修课程,从文化上培养学生的中华情结,而在技术上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和经验。此外,还可以直接引进外国质量高的教材,加强英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解放思想,率先放开国内市场,鼓励民间资金介入,兴办民营高等学校,并以此为契机,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师待遇和办学条件,提高国内教学质量和教育产业的竞争力。此外,还可以利用WTO的市场准入中规定的限制条款,为外国机构进入中国设立合理的限制,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引进外资和一定数量的国外机构,使其与国内形成竞争,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更全面的开放做好准备。 
  ——鼓励“走出去”。我们不仅要引进大学,还要将目光放远一点,应当走出去,将我们的大学办到国外去,开辟教育的国际市场。目前,华人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华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国际市场是巨大的。将中国大学办到国外去,通过中国语言、文化的教学,是增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力措施,也是宏扬中华文化,树立海外华人热爱祖国的最好途径。 
  ——针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形势,教育界在政府层面的研究论证工作已迫在眉睫。应借鉴已加入教育贸易协定国的经验,成立专门机构协调有关各部门,使前期准备进入程序。同样重要的是教育立法工作刻不容缓,应对现行法规分清哪些需坚持,哪些要相对稳定。检查国内教育立法是否有与WTO冲突或不一致的地方,尽快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使其与经济和科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目前,根据中国加入WTO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承诺,在原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基础上,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起草工作已经结束,有望在近期出台,将对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跨境交付方式的教育提供上,如通过网络授课、培训、授予学位等,国家还在着手进行研究,加强对这种行为的规范管理。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