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5年制“浦江学堂”读透7部国学经典 淡出荧屏的鲍鹏山转向另一讲台,创办公益性国学教育机构

发布者:李佳发布时间:2018-06-06浏览次数:2041

本报首席记者 徐瑞哲

  从《新说水浒》系列到《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上走红。近5年,他淡出电视屏幕,转向另一个“讲台”,牵头创办纯公益性的国学教育机构“浦江学堂”。按小学起读的5年学制,“浦江学堂”已走过首轮“试验期”,今年仅上海本地就扩增招生26个班,全国范围办班规模已逾70个,暑假里又要开学了。他告诉记者,有人因此联想到“孔子三千弟子”一说,那么明年“浦江学堂”预计将开设百班,各地学童真的可以超过3000人。  

  希望找回传统,影响更多学子  

  少儿国学培训?这显然不是社会上教育培训机构的流行“题材”。事实上,在鲍鹏山看来,这也不是当前国内学校教育正在实践的或已经做到的。  

  鲍鹏山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赴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执教。他说,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绝不仅仅是言语和文学,也不能与“数理化”并列。“中国自古以来通过文教来建立‘知识体系’,同时也以此建立‘价值体系’。”这才是语文或者说国学与众不同、特别重要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它使中国人获得了“仁义礼智信”等基本信念。  

  鲍氏国学教育试验其实从他儿子身上就开始了。他的儿子小学时就读完了《四书》,后来从香港城市大学毕业,现在数字媒体行业工作。尽管儿子所学并不与国学直接相关,但鲍鹏山很确定地认为,儿子也是通过读经长大、学会做人的。  

  “说实话,根据自己制定的、以及出版社约定的写作计划,我写到80岁也写不完。”出于“改善教育”的初衷,鲍鹏山并没有安于舒服地做一名学者,而是希望找回文教传统,影响更多学子,“目前这件事没人争着做抢着做,你们不做,那我来做。”  

  读经典,做个样本出来  

  在浦东图书馆办班点,今年暑期“浦江学堂”的120人名额刚刚上线,12分钟之内就被一抢而空。当然,这120人及其家长还得通过面试关,最终只有30人左右可以报上这个班。  

  在班上学有所成更是不易,五年之内每周都有半天课,共需完成7部国学经典的深度诵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内七篇)》《六祖坛经》。鲍鹏山说,学国学必须读原典,就像西方读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同时,必须完整地读,而不是断章取义、只言片语地读;此外,经典不是孤立存在,四书五经之间自有一个系统。  

  目前,肇始于上海的“浦江学堂”已在沪开设60多个班,同比去年扩容50%。每班额度35人,但因一座难求有所超额。同时,在北京、武汉、合肥、芜湖、常熟等地均有开班,深圳、广州等南方城市也在对接中。在鲍鹏山规划中,“浦江学堂”并不指望推广普及国学,只是探索较为成熟的示范样本,找到可以复制的教学模式。  

  从理念目标到教材教法,鲍鹏山亲力亲为。他手边一本拼音大字版的 《论语正音诵读本》,随机翻到《子路第十三》篇,用手机扫一扫书页上的二维码,一个APP网页随即打开,传来一段八九分钟的童声朗读:“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原来,这就是来自各个国学班的58名童子用标准音接力读完的新媒体版《论语》。鲍鹏山作为编校者,还将书中难读字词标为不同颜色,比如叶公、女问、子说、千乘之国等。另一部他常用的自编教材,则是厚达400页的《论语导读》,作为教学用书,它不仅用于浦江学堂,也用于他讲授的上海开大本科课程。  

  功利性补习者,免进  

  有人曾告诫过鲍鹏山,办公益是自找苦吃。如今,他更深体味着这句话,有时,开班点的教室被临时征作他用,他面临“课无定所”的风险;有时,赞助单位一时经营不善,无法按期兑现,他面临难以为继的风险。但令他欣慰的是,总有志同道合之人与他同在。几十个班的逾百名任课老师,从中学语文老师到博士生,拿到的课酬并不高,无法与某些课业辅导相提并论,但依然带着情怀周周坚持,甚至成为“种子老师”传帮带其他师资。还有每班常设的班主任不少是退休教师,对接总部、分部、师生、家委会,也忙得不亦乐乎。  

  鲍鹏山同样希望学子与家长理解这份用心。为此,他们请第三方机构来面试报名者,不希望吸收以功利性补习为目的的家庭进班就读,也要“过滤”掉那些纯粹冲着免费读班而来的家庭。他坦言,经过5年学习,学童语文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但他更看重的是他们价值判断与认知思辨能力的提升。


网址:https://web.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251425&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上观新闻:5年制“浦江学堂”读透7部国学经典  淡出荧屏的鲍鹏山转向另一讲台,创办公益性国学教育机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