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仔”到法学博士后,从上海开放大学“优秀学员”到知名高校“优秀校友”,从中专毕业生到法学硕士生导师,他用自己的勤奋和毅力书写了“学习改变命运”的动人篇章。王喜是上海开放大学 2010 届法学专业校友,曾在省、市、区、镇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以及中级人民法院任(挂)职工作。他是千千万万开大学子终身学习、努力奋斗的美好缩影。
自述故事
当年怀揣一张中专文凭从农村来到城市,我未曾想到一次偶然的相遇将改变我的一生;当满怀期待和忐忑地走进上海开放大学的课堂时,我也未曾想到一次开放教育的学习竟然使我折回神圣的学术殿堂。
开大岁月
2005 年,我无意中路过了当时的上海电视大学闵行一分校,就不由自主地进去咨询了起来。当听到可以边工作边学习、收费也不高、方式灵活便捷的时候,我记得自己当时全身的血液瞬间就沸腾了!曾经由于各种原因以为自己与大学无缘,却没想到开放大学向我敞开了怀抱,心中的梦想居然在这里重新燃烧!在衡量各种利弊之后,我决定重拾梦想,报读法律专业,那一刻,我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也跟许多同学一样,遇到了英语和计算机这两只“拦路虎”。但是在开放大学,我发现只要想学习、肯下功夫,老师们都是竭尽全力满足我们的需要的。无论是每次课后“开小灶”,还是免费开放机房反复练习,亦或是“一对一”指导学习,都极大地提振了我的学习信心,让我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和可贵的是,我逐步形成了自主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我想正是在那个时候,上海开放大学赋予了我终身学习理念。
在闵行一分校学习期间,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她就是时任校长徐志瑛老师,一位和蔼可亲的“平民校长”。她在了解到我的实际困难和求知欲望后,不仅主动为我申请减免学费,还免费为我提供住宿,极大地缓解了我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也更坚定了我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信心和决心。特别令人暖心的是,有一年冬天特别寒冷,临近过年我却还没买到回家的火车票,正当我在宿舍里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听到徐志瑛校长来敲我的门,原来是她特地冒着风雪给我带了厚被、冬衣和热腾腾的饭菜。尽管我已离开上海多年,但每当想起那段经历时,她无私帮助我、热忱关心我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继续求学
在上海开大学习的6年时间里,我从专科读到本科,从取得上海市计算机能力考试证书到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最后进入律师事务所工作。受开大学习经历和上海城市精神的影响,我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有了新的认识,凭借着在开大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我毅然选择了继续求学深造的道路,为日后考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全脱产博士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获得硕士学位以后,我回到了家乡,立志要以自己所学建设家乡。但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仍然渴望学习,仍然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又逐渐萌生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一开始,单位领导并不赞成,但我敞开心扉,以亲身经历与领导沟通交流,最后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支持。带着领导的期待,我暂时告别了工作岗位,开启了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
三年里,我既要抵挡各种诱惑、克服各种困难,又要潜心进行学术研究;我既要为人夫、为人父,又要为公、为学,实属不易。面对高强度的课业、有压力的科研,我拿出了当年初学英语和计算机的韧劲,严格自律,与时间赛跑、与自己竞争。在此期间,受学校选派,我有幸到某边远地区的中级人民法院挂职工作了一段时间。这段经历不仅为我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和数据,而且让我得以为基层公、检、法、司系统在科研、理论、宣教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因此获得了学校“博士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博士的按期毕业,只是为自己的学术追求道路增加了一个新的逗号,并不是自己停下脚步的理由。为此,我毅然选择了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继续深入相关领域,钻研学术问题。
感恩母校
回首过去的十五年,每一段学习经历,都像是一次乘风破浪的航行,而上海开放大学,正是我的始发地。曾经,生活关上了我的一扇窗,是她为我打开了一扇门,给我向上起跳的力量,帮助我跳出原来的生活轨迹,给我努力奋斗的信念,帮助我开启美好的征程。而这个征程,就是学术研究的星辰大海,就是终身学习的受益无穷。我虽身居西南,但也时常眺望沪上;我也未曾走远,因更懂得初心不忘,方得始终!
采访整理:上海开放大学学历教育部 洪恬恬
来源:《乐学致远赋华章——上海开放大学建校六十周年校友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