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五四”优秀青年群像速描

2017-09-22

各位领导、各位青年骨干培训班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与第二批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体会,这里首先要感谢集团领导对我的关心和信任。刚刚参加了集团首届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是我到集团近四年来最为深刻感受的一次系统学习,可以说是自己一个新的起点。感谢集团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组织部门也进行充分准备,学习内容充实,活动丰富多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要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集团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五四优秀青年群像速描”。说实话,接到这个汇报任务还真有点紧张,不知所讲内容能否让大家满意,如有不妥,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背景
  随着集团事业发展,青年员工比例增加,发挥作用越来越大,挖掘优秀青年代表,树立先进青年典型,鼓舞青年奋进士气。评选和表彰优秀青年,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强团”战略的重要部分,是要通过组织推荐、民主评议、事迹挖掘、形象展示等完整步骤,来了解青年、认识青年、认可青年、表扬青年、展示青年。青年是最具活力的群体,有旺盛的精力和活跃的思维,对青年工作的认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树立优秀典型就是最好的激励。
  “五四”表彰是集团党委精心指导,各单位、各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团委具体操作执行,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的系列活动。从策划、推荐、评选、事迹、采访、专题片、主题晚会、交流座谈、到考察学习、拓展训练、专集出版等,每一个环节,每一次讨论,每一次修改,每一次决定,都饱含了集团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倾注了大量的精力。集团是年轻的集团,集团的未来在青年,要高举“五四”旗帜“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弘扬集团精神,展示青年风采,形成良好文化氛围;关心青年成长,发现青年人才,培养后备力量,奠定发展基础。
    青春如火,青春如梦,青春如诗,青春是你我心中永不褪色的闪亮岁月。2007年4月25日上午,“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再一次聚首教育台大演播厅,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集团隆重地表彰了30位深沉地热爱远程教育事业的年轻人。熠熠生辉的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五四优秀青年奖章”,映衬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这是我们第二次聚焦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年轻、可爱的身影,表彰又一批在发展远程教育事业和构建学习型城市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
  他们当中,有心系学生,以情浇灌,用责任,爱心和奉献来实践“两个一切”青年园丁;有用心滋润着绿叶,奉献教育荧屏的电视人;有顾全大局,爱岗如家的研究者;有踏实能干,担当重任的教务员;有在市场拼搏、勇创佳绩的经理人;有敢于探索,大胆创新,勇做网络技术的领航人;更有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保障者。他们用自己默默的奉献,他们用自己无悔的情怀,唱响了一曲又一曲远程人奋发进取的青春之歌,赢得了集团青年的最高荣誉。迄今为止,已有30名青年先后获此殊荣。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集团事业发展的需要,把青春热情、奋斗激情化作艰苦创业、勇创佳绩的实际行动,让集团“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追求卓越、锲而不舍、知难而上、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三十二字精神,在“五四”优秀青年奖章获得者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几位:

    责任是勤奋工作的代名词,“要做最专业的”是他努力的目标(杨焕宇)
  我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老师的,天然就有一颗无私善良的心灵,不顾得失,不计回报。
  在今年“五四”征文活动中,杨老师写道:什么是青春?有人说,青春是执著于自己的理想,青春是自信于自己的选择,青春是汇聚坚强与乐观的奔腾之流,青春是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最好载体。如何让这青春的旋律奏响它最强的节奏?我,选择了教师作为自己的人生岗位,并逐渐成长,认识到了“教师”不仅仅是两个字,它意味着责任、爱心和无私的奉献。年轻的杨老师从心底里面发出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不懈追求,并从默默的小事情做起。积极实践“3L”教学模式,做实践和学习的排头兵,爱岗敬业,顾全大局,体现高尚的“敬业精神”。
  来到电大工作,杨老师就是带着任务来的。2002年电大计算机系十分缺乏讲授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师。进入电大伊始,给杨老师安排的主要课程就是计算机硬件类的课程,这些被称为硬骨头课程被小杨老师一一承担下来,还配合教学改革经常开新课。
  在电大的工作生活让杨老师体会到,当好一名老师首要的责任是要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能把教学始终摆在第一位,把学生始终摆在第一位。杨老师的一篇笔记中写道:“我们学校的学生多为成人,他们要克服工学矛盾,又要照顾家庭,要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们更不敢懈怠,不仅要把课上好,同时也要多关心他们,与他们成为朋友交流。在课堂上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后我们是朋友,可以互相沟通学习上的困难,甚至有的学生愿意跟老师沟通自己生活上的问题。”
  杨老师把这种责任感化作工作的动力。例如: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变化快,很多课程都消亡了,续修生问题十分突出。杨老师过去上了很多计算机硬件方面的课程有这个问题。每当考试来临,大量的续修生求师无门。杨老师为此准备好复习材料放在网站上,并公布自己的办公电话。学生不断的来电、来访,她一一回应。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的补考中,杨老师手中有五门课程是续修生补考课程。同事们开她的玩笑,考试复习期间杨焕宇的办公室就成了大卖场和电话总机房。
  她用责任,爱心和无私的奉献来实践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同样,在为学习者服务的过程中她也用自己的言行奏响青春的最强节奏。

    用自己的方式讲话,并且受人欢迎的主持人(崔德众)
  为了了解德众,我特意每天晚上8点开始收看《学子》和《特别传真》两个栏目,就是想知道什么是“德众风格”。
  在德众眼里主持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讲自己的话,这在中国并不可行;第三种是按稿子说话,颇有点娱乐圈所谓的“花瓶”味道;那么第二种呢?按他的方式说话,“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并且受人欢迎的主持人”。这是德众追求并不遗余力冲击的目标。
  “一个人的外貌总会有衰老的一天,但风格是不会衰老的。我要的是那种一句很普通的话到我嘴里,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并且我的风格是别人学不来的。”
  德众表示,主持人首先要是个好人。“我是一个法制节目主持人,我的节目代表正义,要让观众接受你,首先必须认可你是个好人,而这是装不出来的。所以,一个主持人‘人’做到什么程度,他的业务就到达什么程度。”
  “好人”,这正是当下大多观众们对德众的第一评价。冲着他“好人”的形象,广告商自然接踵而来。有一回德众好奇地问对方为什么会选择他,客户坦言:“看了一圈上海的主持人,就觉得你说话让人可信!”当然,这些邀请最终都被德众一一谢绝,因为他是主持法制节目的,他的形象必须肃然,这些和商业活动并不匹配。
  与《学子》结缘,是对他的又一次挑战。作为《学子》主持人兼责任编辑,他说:“好的访谈节目是听出来的,不是聊出来的。很多主持人在访谈的时候总是喜欢滔滔不绝以体现自己的口才,但我要的是让观众记得你聊的内容而忘了你的声音。”对访谈类节目独树一帜的理解,让德众更容易沉下心来关注节目本身的内涵和文稿的质量,为此,即便再忙,身为《学子》责编的他总是会很认真地审阅稿源,有些不甚理想的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而改动较大的索性自己动笔。对于稿子,他表露出少有的苛严。他说他做的只是一个主持人应该做的,并没有什么可值得夸奖——因为专业,所以他必须那么做!
  当主持人成为一种职业,他的身体便不再私属于自己,而是整个栏目组的,甚至是整个台的。于此,现在的德众很少外出应酬,而天性爱喝酒的他,每逢录节目前晚便对自己禁酒,保持最好的状态留给观众。“德众有这样一种本事,无论此前身体状况如何不好,只要灯光一打开,所有的工种一到位,他就会把所有的潜能都在那一刹那调动起来,把最好的状态留给镜头。”
  和他的名声相比,他的故事显得贫瘠,然而正是这种贫瘠方显他人格的高贵。一如他常说的,他是专业的,所以一切看似不经意的平淡,恰是精心雕琢的结局。或许多年后,一个时代行将到来,那时我们会记住一个荧屏新名词,德众风格。

    他是团队的领头人,以情动人,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屡创佳绩(杨金鑫)
  从创建《家长》到筹办《学子》,她再次投身到最艰辛的创办中去,不仅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还要面对自己从责任编辑到制片人角色转换的巨大压力。
  在《家长》开播不久,栏目组的河南姑娘巴延迅接到家人的急讯:父亲病重。栏目组的同伴们为了让小姑娘安心回家探望,都纷纷帮着揽下她手中的活。在回家的火车上,小巴无意见发现自己的包里面塞着一个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有500元钱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不用担心,妹妹,一切都会过去。小巴说,她一直没用这笔钱,因为这是姐姐的一份心意,是对她最好的精神鼓励和支撑。杨金鑫总是给伙伴带来力量和自信。有次,编导吴月霞和她一起做了一档有关残疾人的片子。编导小吴无意间透露出自己对该片的收视率有些担心。晚上,她收到了杨金鑫的短信:看了你的片子,有真情。你的用心永远比“数字”更有意义,坚持。也许,这些都是无意间的流露,但她的温情常常让大家感到似乎有一股力量支撑着他们前进。
  杨金鑫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头人,深深感到: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智慧决定了她可以站多高,韧性决定了她可以走多远,忠诚决定他可以沉淀得有多深,胸怀决定了他可以包容得有多广。这一直她人生中努力的方向,期待在集团和教育电视台的发展中不断锤炼自己,奉献自己。
  目前,刚刚起步的《学子》收视率还不算理想,在这里我也建议我们大家有空的话,多收看教育台的节目,多为节目提出宝贵的建议,让台里的节目办得更好!

    “行,没问题”(沈礼达)
  他虽是市场部经理,但下面只有两名正式员工,在他们中间他年龄最小,他从不以领导自居。老高、小钱是他的伙伴,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沈礼达负责策划、接待、谈判,老高负责外联,小钱负责园区服务和财务。他们相处融洽,紧密合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功。
  2006年是艰辛的一年。该年初,集团给市场部定下的指标是年内完成招商50家。作为市场部负责人,沈礼达责无旁贷。此时教育服务园区刚开始运作半年,2005年招商仅为12家。一下子升到50个指标,是集团领导对市场部的信任和考验。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他没有半点犹豫,对询问他意见的吴钧经理保证,“行,没问题”。他带领市场部团队成员认真策划,确定发展重点和突破口,通过报纸、网络、展会积极宣传教育服务园区,主动到公司了解情况,争取企业加盟。无数个日日夜夜,从来不曾停歇。然而,即使如此,成效并没有马上显示,到2006年7月份,才招商不到20家公司。时间已经过半,形势甚是紧张。2006年还有一个宏观政策的调整,税务政策发生变化、工商审批程序趋紧,这些都不利于了招商的进行。在如此重压之下,沈礼达没有想过退缩,甚至宣言“如果完不成任务,我就不刮胡子”,破釜沉舟之心既有,艰难险阻何惧。他们进一步加强了客户开发,积极出击,他创造性地想出了“零报税”和“代理招生” 的顾客服务措施,寻找一切可能入驻的公司。最终经过部门同志的齐心努力,截至2006年底,园区完成招商72家,超额完成了年度指标,在2006年杨浦区大学园区上缴税收排名中仅次于复旦和同济,为园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收获了快乐”(凌强)
  “在我的工作历程中,有过心酸,有过困惑,有过艰辛,也有过坎坷,但我收获最多的还是做一名网站维护人的快乐,看到网站正常运营,能使更多的人从中学到了知识,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凌强这样描述自己。
  2006年,凌强有幸参与了国家863计划“重大软件专项”——“Linux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软件研究”项目。他和部门几位同志,扛着装满资源的服务器,跑遍了上海19个区县70多个示范点,并克服种种困难远赴宁夏、新疆、云南等西部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应用。2006年4月7日,受台风影响,上海从上午开始就大雨滂沱,凌强和其他技术人员一同前往金山区安装平台和资源,一直工作到深夜11点,此时大部分的平台安装已经完毕,但为保证运行稳定,他决定继续留守,明日再行返回。在安排住宿的时候,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当日金山区正在举行艺术节,所有的宾馆招待所,甚至是浴室全都满员。最后凌强就在沙发上坚持了一宿,第二天下午三点才坐长途车赶回单位。
  随着工作地逐步深入,凌强意识到靠个人单枪匹马地干是远远不够的,公司需要团队的力量,自己必须从纯技术岗位逐步向技术兼管理的职能转变。他把自己掌握的网站编程技术与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新来的同事们,大家一起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凭借以前在计算机方面的充分积累以及在同事们的大力帮助下,他很快就掌握了JAVA编程技术,经过近半年的共同努力,他们的开发团队不仅完成了集团领导交付的开发任务,也使公司的JAVA技术团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转变。目前公司维护的资源库服务器数量已经达到了60多台,为全市13万中小学教师提供资源服务,资源库的访问量也突破了1500万人次,顺利完成了所有会员学校的网站建设及其他很多教委下达的信息化统计项目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在实干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葛文燕)
    “她很能干、很会干、很肯干”,这是同事对她的评价。1998年来到上海电大,2002年10月,她从文印室调到考务科,主要承担上海电大卷库管理和统考考务管理等职责,每学期编辑整理五百多门课程的卷库,每年开展五万人次的网络统考,从未出现一次差错,也未发生一起泄密事故,为考试顺利进行立下汗马功劳。由她承担的卷库管理和试卷保密工作实现了“两个零”,被评为2005-2006年度全国统考优秀考务工作者。她积极参与设计开发的考试指挥系统在考试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全国青年软件设计大赛优秀奖。
    为方便考生,电大很多考试都放在周末,期末大考还要连续工作一个半月,连同葛文燕在内的考务科所有人员都要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投入紧张的工作。期末大考、小学分提前考、补考、学位外语考试,全国高校网络公共教育基础课程全国统一考试。电大承担的考试越来越多,考务科老师的周末越来越少。每当考试的时候,葛文燕不到8点就坐到电脑前,打开考试指挥系统,发考务早报……直到一天所有的考试都结束,她才能离开电脑,往往要到晚上六点多。为了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她放弃了婚假,甚至带病坚持工作,还经常主动加班,热情帮助退休老教师修改试卷。她说:“20岁的我进入了电大系统,成为一名‘电大人’,如今快30岁的我,依然在电大考务管理的岗位上努力,我以我的工作为傲,听到外界说电大的考试管理非常严格,听到分校对于考务科的工作非常认同,我身为考务科的一员就非常自豪。在这一段青春岁月里我学习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对于我来讲这是一笔财富,一辈子受用。但是我不会因此而停步,我会用我的努力来积累更多基石,为远教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他是沉默英雄(蔡克尧)
    他的岗位是安静,却事关整个电视台所有栏目;他的岗位是尖端,在电视传媒与网络技术惊涛骇浪中,他总是走在最前沿;他的岗位是唯一,直播网、编辑网、电话网……他一肩担当。他是沉默英雄,他是坚实后盾,网络风云变幻中,有他就有中流砥柱。他的岗位是电视台里最安静的地方,却联通着时代的最前沿;他的工作是二进制的反复演算,却事关全局,惊心动魄;他的性格与世无争,却执著钻研永不言败。他就是蔡克尧,教育电视台网络工程师。8年直播416个周末无休假。
  从1998年开始,参与《健康热线》的直播工作。从那以后的整整8年,蔡克尧没有一个星期六是在家里度过的。短信输出出现了问题,唯一能够补救的机会就是1分钟的广告插播时间,在这短短的60秒中,所有人的希望都系在蔡克尧一个人身上。此时的蔡工表现出了一个技术人员超常的冷静和果断。他迅速查找可能的出错点,在几秒钟的时间里当机立断,作出更换机器的决定。并且以最快的速度重新拔插连接线路,换上了新的电脑,问题迎刃而解了。
  蔡克尧陪伴在他的服务器身边,撰写了不知多少重要程序,包括短信直播,包括教育台门禁系统、会议考勤系统、上机系统,就连伙食补贴的食堂刷卡发放的程序也是蔡克尧撰写设计的。他在机房搬了张桌子,添了把椅子就当做办公室,领导每每提到给他换敞亮的地方,他却说:“我就喜欢八楼的那个机房,天天看着机器,我就安心了。”
  蔡克尧正是这样一位低调的工程师,他没有诗一般的倾诉,他没有壮怀激烈的豪言,他从不空谈理想,从不抱怨辛苦,从不计较得失,他只是默默地耕耘。一位实干者,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才智和热情,灌溉着绿叶,让他牢牢地抓住土壤的根基,坚实而又稳固。
  
    他是集团的螺丝钉,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冯毅)
    这位两届入选集团“五四”优秀青年,实现从银奖到金奖的跨越,用笔和镜头记录集团发展的小伙子,依然活跃在我们的会场上。可以说几乎每一次集团的重大活动都会有他的身影,他或者正在用闪光灯对准某一点,或者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报告并用笔做着记录,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他在党政办公室从事集团内部简报、教育年鉴等工作,一干就是5年。集团信息工作任务重、要求高、时效性强,而人手少,集团党政办公室还需要自己收集,自己撰写简报,而不是简单地把传上来的材料综合起来,集团的事业包括教学、传媒和技术服务板块,涉及的部门和信息非常广泛,每天都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发生,小冯要经常关注集团动态,主动发现信息,完成每月集团党史大事记的材料收集和拟稿工作,并及时上报教委、中央电大。小冯始终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每一次任务。但冯毅同志总是任劳任怨,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加班加点,但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特别是在市领导来访及集团、电大的重要活动和会议期间,他为能及时反映动态,提供领导决策,常常连夜整理会议记录,从不耽误。
    每一次在会场,我们有时候看到小冯正在调整相机焦点,有时候看到小冯正在飞速地做着记录,一刻也不闲着,因为他知道,会议只是他工作的前奏,会议结束才是他工作的真正开始,他必须尽快拿出会议上详细的报告内容,经常要求是没有任何差错。为了让会议上的宝贵财富永远保存下来,小冯经常要在家整理会议记录到深夜,熬通宵也成了他常有的事情。问到他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强的斗志的时候,他说:“我要把珍贵的镜头尽量拍下来,不要留下遗憾。”多实在的话,他默默无闻地一心扑在枯燥的文字工作上,寻找着自己的快乐。
     
    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袁娟)
    把家搬到离单位更近的地方,这是袁娟的决定,为的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在她心里,教育事业至高无上,教育产品则来不得半点含糊。凭着对工作的热诚和执著,她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快乐而又认真地工作。
   在集团工作的5年中,她作为一名普通的责任编辑,把每份精力和激情都投入到这平凡的岗位上。因为在她的心里,教育事业是至高无上的,和教育相关联的产品要慎之又慎,来不得半点含糊,她坚信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正是有了这种对工作的热忱和执著,她才快乐而又认真地工作着。
  但是,每到开学前期都是最忙的时候,经常加班,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以前家住莘庄,平时可以坐班车。但加班就赶不上班车了,为了早点回家,就打车到人民广场,坐1号线,再走20分钟才到家(本来小区是有班车的,但太晚了就没了)。早上7点出来,孩子在睡觉,晚上10点到家,孩子还在睡觉。当时女儿只有两岁半,袁娟觉得太对不起女儿,又不想影响工作,就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搬家到杨浦区,当时定的标准是:骑自行车到单位不超过15分钟。二、家庭中繁琐的重担只好让年迈的母亲从外地赶来帮她分担。
  在“五四”青年表彰的晚会上,她面对镜头说的一句话就是:“女儿,你不知道妈妈多少次在你睡着时吻你,妈妈爱你。”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将自己命运与集团事业发展紧紧相连(黄复生)
  他是发展研究部多面手,研究报告、科研管理、杂志编辑,出色的业务的能力有目共睹;他是默默耕耘的研究者,论文、调研、深造,不倦的钻研精神令人钦佩;他是面对选择坚定跋涉者,将自己命运与集团牢牢相牵。
  曾经有一个公费日本读博的机会摆在黄复生面前,他再三考虑,终于无条件服从了组织安排,留在了集团。“没有集团我可能离开上海,所以我愿意服从组织安排。”不仅如此,就是他现在上海师大读博所学的专业,也是服从部门的安排,他硕士读的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修的却是自己不熟悉的“课程与教学论”。黄复生是一位有情有义,懂得感恩的人。集团给了他一个留在上海的机会,他对集团感恩,在集团需要他的时候,他没有离开。在他心里,“集团是个人事业起航的港湾”。他在一篇征文中写道:“在集团工作6个月以来,我充分感受到了集团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感受到了长辈们的悉心关爱,感受到了同辈之间的友爱互助。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友好集体,这是我们共同进步的美好摇篮,这是我们个人事业起航的温馨港湾,一定会给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去年冬天,他的父亲突然犯了心脏病,病情严重,医生发了病危通知,家里打电话来,他赶紧调休回去,将父亲送到条件较好的医院。转院后,父亲的病得到好的治疗,加上他的悉心照料,父亲脱离危险,慢慢好转起来。这时离春节已经很近,有的同事在想他肯定会过完春节后再回来,有的同事却说他对工作那么有责任心,肯定会回来的。果然,黄复生赶了回来,春节没有再回去。今年五一期间,我本来想提醒他收看教育电视台播放的“五四”优秀青年表彰晚会实况,却得知他父亲病故,他赶回湖南家里去处理后事。当大家担心他不会准时会来参加青干班的结业典礼时,他又准时赶回来了。
    他说“人生就是选择题”。是的,人的一生就是在做选择题。在人生的某一时刻,我们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无论选哪项答案,我们都要认真思索,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受这个选择带来的一切,无论是快乐,伤悲,荣誉还是挫折。集团选择了年轻的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选择了留在集团,奉献他的青春年华。

    “干一行我爱的,爱一行我干的”(姚赟勤)
    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三次,险些与这片绿叶擦肩而过》。在文中他这样写道,“都说人与人之间是有缘分的,对此我不敢肯定,但要说‘绿叶人’与教育台之间也是有缘分的,那我就不得不相信。因为,正是这份缘,让我与这片绿叶经过了三次‘擦肩而过’之后,最终还是成了绿叶台的一员。”
    2001年3月,还在复旦大学国政系读大学三年级的姚赟勤,毛遂自荐闯到教育台,希望有一个实习的机会。当时的新闻部负责人接待了他,非常肯定他对新闻工作的浓厚兴趣,但因为相关栏目正在调整,不得不让他暂时回学校等候消息。6月份,他又抱着一份试试看的心情,给新闻部打了五六个电话,但一直找不到负责的老师,电话打到最后,连接电话的老师都能听出他的声音了。也许真的是和这片绿叶有缘吧,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他终于接到了部门负责老师的电话,决定给他一个来新闻部实习的机会。姚赟勤说,自己当时的感激之情真是无以复加,受宠若惊。
    2001年6月26日,初夏,复旦园里生机盎然,22岁的他正式走进这幢白色的绿叶大楼,开始在《教育新闻》栏目实习。时光悠悠,近6个年头过去了,28岁的他,已经长成为众人眼中经验丰富,成绩斐然的 “老记者”。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报之,姚赟勤说,自己是一个会知恩图报的人,当年的这份知遇之恩一直让他难以忘怀,也让他在之后很多人生选择的关口,始终倾心这片绿叶。2002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姚赟勤有两个职业选择,一是留在教育台,一是去中国新闻社,他也曾经去中国新闻社实习了好几个月,但在最后的签约时刻,他又回到了教育台;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凤凰卫视的资深人士,后者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力邀他加盟上海记者站工作,在这道人生选择题面前,他又一次留守在了绿色的荧屏。
    姚赟勤也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职业习惯,每天晚上6:30的时候,他喜欢看各家媒体的新闻,上视,东视,教视一条不漏看过来,尤其是如果自己当天曾和其他媒体同行一起对同一条新闻做过报道,那更是要看看别人作品,找找差距,学学优点。而为了支持姚赟勤的电视事业,他的家里一共买了5台电视机,以保证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电视节目。在这5台电视机里,有一台还是双视窗电视,可以同时看到上视和东视的新闻节目的播出。
  “干一行我爱的,爱一行我干的,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姚赟勤的峥峥誓言。青春是什么?答案落英缤纷。而我知道,姚赟勤的青春,就是一部无言的诗歌,诗篇凝重,无言低唱。“父母问:早上几时走,夜晚何时归。答曰:披星戴月走,披星戴月归。”“朋友问:是否有空一叙情谊?答曰: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领导问:可以加班乎?答曰:诺。”诺,这就是这位年轻的“老记者”对职业的承诺,对青春的承诺。

    结束语
    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心怀感恩,团结拼搏,追求卓越,成为集团“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共同的选择。正是集团各个板块有像他们一样奋斗于基层的青年人,集团的明天才会更美。平凡的岗位上能创造出不凡的业绩,火红的青春正因火热的奋斗而光彩夺目。30名“五四”优秀青年奖章获得者胸怀大局,立足本职,用智慧和激情为青春谱写出壮丽的乐章,成为集团青年学习的榜样。
    我感到,“五四”优秀青年表彰系列活动,是一次学习赞美的过程,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就是一种美德,赞美别人的过程中变得心胸宽广,并且汲取他人的长处。这次活动是一个学习感恩的过程,感恩生活,感恩无数在我们背后支持、指引着的人们,使我们从懵懂无知、好高骛远,逐步变得目标清晰,脚踏实地。这次活动是一个学习奉献的过程,在奉献中享受快乐。
  同时,我感觉青年人不缺精力,不乏热情,缺的还是一种锻炼,一种磨练。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快成长,更快成熟,承担起集团发展更多的责任。这次青年骨干培训是集团成立后的第一次,集团上下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学习班的每一位青年人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希望大家把培训班期间听到的、学到的、悟到的,都落实到本职工作中,把学习知识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自己。领导的关怀和期盼是新的要求,也是新的挑战,我们要懂得感恩,认清形势,鼓足干劲把工作做好,树立青年人的良好风气,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青春因奉献更美丽,集团因青年更精彩!集团为青年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年轻的我们应当满怀激情、充满信心、立足岗位,胸怀大志,踏踏实实、甘于奉献、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接受锻炼,不辜负集团领导的期望,为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想,集团的青年,特别是青干班的学员们,将在他们先进事迹的激励下,积极投身远程开放教育的伟大事业,为实现集团“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忠于集团,忠于事业,用青春奏响新的人生乐章。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附:
    “青干”一届:19人
    “五四”首届:16人
    朱晓青、颉宁、冯毅、苏斌、朱震旦、王松华、彭海虹、宋颉、陈海建、洪建峰、邵宇、韩静、张世明、肖君、朱志军、王翔
    “五四”第二届:3人
    黄复生、姚赟勤、翁肃
    “青干”二届:18人
    “五四”首届:6人
    徐辉富、奚晓静、卢昕、杨红、孙慧、焦娇
    “五四”第二届:12人
    宋薇、郝东洋、田疆丽、傅传凤、杨焕宇、龚明、朱斌、杨金鑫、蔡克尧、凌强、沈礼达、袁娟

建议上海开放大学(原上海电视大学)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地址:上海市阜新路25号 联系电话:(021)65020900